在博大精深的中医传统文化里,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“精、气、血、津液”的顺畅运行与充足供应,其中,精、气、血的作用尤为关键。而在精、气、血三者之中,“气”的地位尤为特殊,它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动力源泉,直接关系到其他三者(精、血、津液)的正常运转。
“气”的亚健康状态主要分为两种:一是气虚,即气的不足;二是气滞,即气的运行受阻。对于“气滞”这一概念,或许有些人感到陌生,简单来说,就如同道路上的“堵车”,气在体内某处无法顺畅通行。
针对这类亚健康状态,中医养生之道提供了诸多方法与药材。在自然界中,有一种植物的根香气馥郁如蜜,被誉为能“散滞气于上,破结气于中下”,可全面调节人体上下内外的气机,尤其擅长调和胃气与肝气,此物便是木香。木香源自菊科植物木香的根部,因主要产于云南等地,故又被称为“云木香”。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木香,本名蜜香,因其香气如蜜也。缘沉香中有蜜香,遂讹此为木香。”这揭示了木香名称的由来。而书中后半句“昔人谓之青木香,后人因呼马兜铃根为青木香,乃呼此为南木香”则表明,早期古籍中的青木香即指木香,但后来青木香特指马兜铃的根。现代医学认为马兜铃具有一定毒性,因此需特别注意区分,避免混淆。
在现代养生观念中,陈皮常被视为“顺气”的佳品,然而,陈皮与木香各有千秋。在实际养生应用中,它们的使用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:
一、木香能消脘腹胀闷。
木香性辛散温通,芳香醒脾,善于升降诸气,疏散气机壅滞。对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闷、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等症状,可将木香与陈皮、砂仁、檀香、枳壳等药材配伍使用。若腹中气滞伴有疼痛,则可加入青皮、枳壳、厚朴、砂仁、香附及槟榔以行气止痛;若因食积导致气滞,出现心胸如塞、心腹如刺、肋部胀满、食欲减退、反酸嗳气乃至胃气上逆呕吐等症状,则可将木香与香附、乌药、姜黄等药材配伍。对于脾胃积滞内停所致的腹胀腹痛、大便不通,可将木香与青皮、陈皮、莪术、大黄、香附等药材同用;若胃气不顺突发上逆呕吐,则可用木香与藿香、砂仁、豆蔻仁、甘草煮水饮用。
二、木香能滋养脾胃。
木香辛散温通,芳香醒脾,善于行气消滞、健脾消食。对于脾胃气虚、运化无力、腹胀不思饮食、消化不良等症状,可将木香与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砂仁、陈皮、半夏、枳实等药材配伍使用,以健脾和胃、行气消滞、开胃增食。
三、木香能利于妇人。
妇人若情志不畅、肝气不舒,易致气滞血瘀,出现经期腹痛,多见于小腹及腰部,严重者疼痛难忍。经期腹痛的亚健康状态多种多样,包括血瘀、气滞、虚寒等。若根源在于气滞、气郁,则可用疏肝行气的药材,如木香与延胡索、牛膝、当归、白芍等配伍使用。此外,木香还能疏通气机、调和脾胃、宣散滞气,与补虚药材同用,既能促进滋补药材的吸收,又能避免滋补过甚而阻碍脾胃运化。
#气滞肝郁# 尽管木香养生功效众多,但较少用于当下流行的“泡水喝”,多研磨成粉后使用,用量一般为1.5至6克,具体根据亚健康程度及体质而定。一般来说,生木香行气之力较强,煨木香则行气之力较为缓和。
在充分了解木香益处的同时,也需注意其弊端。木香辛温而燥,过量或长期使用易伤及阴血,因此阴虚、津液不足、火旺之人不宜使用,这一点务必谨记。
木香作为一味能让“气”通畅的养生药材,对精、气、血、津液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。因此,木香的作用远非表面所见那么简单,合理使用不仅有利于“气”的调和,更对“精、血、津液”的平衡大有裨益。